农村“富亲戚”的富,不仅体现在“口袋”上,还表现在“脑瓜”上。公墓改革历来是农村容易引发矛盾的敏感话题,而在寿光,仅用4个月就改造老旧公墓712处,去掉21.8万个坟头,没有引发一起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。
“户户通”建设是寿光眼下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任务。为多方筹措资金,寿光建立了政府投、村级筹、群众捐、社会助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最后一统计,今年群众自发捐款超过1.2亿元。其中,田柳镇邢姚三村群众两天时间自发捐款75万元,户均3000元。
关于发展城乡经济,过去经常说“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支持农村”,而寿光的路径别具特色——重农稳农、农工商并重,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、融合发展。
作为“菜乡”,寿光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种大棚卖菜,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迈向新阶段:全市建设了占地2.3万亩的18个重点农业生产园区,推动蔬菜大棚向第七代升级,让越来越多的蔬菜大棚和园区成为“绿色车间”和“绿色工厂”。农业升级带动了农村吸引力回升,数据显示,近5年,寿光返乡创业、回村种棚人员增加了20.6%。
农民腰包鼓了,也拉动了城市消费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全国许多县级百货大楼渐处弱势,甚至纷纷倒闭,但寿光老百货大楼(现在的山东全福元商业集团)却连续17年跻身中国连锁百强,2019年全福元销售额80.33亿元,利税2.59亿元,列中国连锁百强第61位,山东省第7位。
在服务便利、人气旺盛的城市买房置业,成为越来越多寿光农民的选择。寿光市中医院护士孟伟青向在老家种茄子的姐姐借了30万元,在城里买了房。来温锅的姐姐看到新房位置好、配套完善,也在同一小区买了房,过上了白天农村种田、晚上城里休闲的生活。正如李永光所言:“现在的寿光农民,已习惯把城市当家园,把农村当车间。”
融合发展,城乡之间公共服务、基础设施渐趋均等化是题中应有之义:今年1-7月份,寿光投入19.1亿元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;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改厕10.4万户,15个镇街区粪污处理设施全部建成投用,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%以上;全市拥有4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和9个乡镇污水处理厂,年污水处理能力36万立方米,比有的地级市处理能力还要高。
内容来源:大众日报 9月5日03版
图片来源:寿光日报